◆ 正殿主神 ◆
正殿中龕主神
【地藏王菩薩】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自乾隆二十二年創建伊始,地藏王菩薩即為本庵主祀神;「地藏王」為佛教稱呼,道教則是稱為「幽冥教主」或「酆都大帝」。佛家認為,在釋尊(釋迦牟尼佛)寂滅至彌勒佛出世之間,便是由地藏王化導無佛世界的眾生。地藏王受釋尊指引,發大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出於無佛之世,普度受罪孽所苦的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等六道眾生。
地藏王,俗姓金氏,為新羅國(今韓國地方)王室成員,面貌雖惡但心地慈善,天生聰穎,身高七尺,頭頂有奇骨,力量非常大,足可對抗十人。曾說:「在這世間所有道法之中,只有釋尊的佛法,才是我心所契合的。」當時便剃了髮,航海抵達中國。有一次到池州府青陽縣,見到九子連峰,心中非常高興,進入山裡面,覓得谷中向陽開闊地,土壤色黑,泉水甘甜潤喉,於是決定住巖洞、飲泉水,在此修行。
有一次,地藏被毒蟲所螫,但仍端坐而心無雜念,不久有一位美麗的婦人向地藏行禮並拿出解藥說:「小兒不懂事,我願意用泉水補償過失。」說完便失去蹤影,此時附近忽然湧泉不止;原來婦人正是九子山神。天寶年間,詩人李白遊覽此地,將九子連峰命名為「九華山」,俗傳此山山神為女性;山上經常雲霧繚繞,很少露出峰頂。
地藏在此修行,希望能有四大部經,於是下山至南陵,有信士為其繕寫, 得以帶回山中。至德年初,有個名叫諸葛節的帶著村人從山腳下登高,到了山中極深處,天氣晴朗,只見到地藏一人在石室中閉目修行,室內有一個斷了腳的鍋子, 鍋中有白土和一些米,就煮這些為食物。眾人大為驚嘆其苦行,於是決定留在山上一起修建禪寺,不到一年就建成了大廟。建中初年,池州府青陽縣張姓縣令,非常 景仰地藏的高風,於是向朝廷奏請蓋了佛寺。
貞元十九年夏,地藏王忽然召集眾人告別,不知往何處去。只聽到山上發出巨響、石頭墜落,連銅鐘也被撼動,地藏王已趺坐而涅盤,壽九十九歲;門徒按照坐姿將其放於箱內。經過三年後準備開箱移入塔中,只見容貌彷如生前,抬起時,身體關節還能轉動發出金鎖一般的聲音;於是在地藏王從前經常趺坐之處,修建了小佛塔以安奉。
也有傳說地藏王是於釋迦牟尼佛寂滅後一千五百年(唐朝貞觀三年), 降跡為新羅國第七代國王金理洪之子,姓金名喬覺,在二十四歲落髮,帶著名叫「諦聽」的白犬,渡海抵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端坐峰頂修行七十五年,至九十九歲 成道。常見的地藏王菩薩造像,為手持錫杖,坐在「諦聽」(一稱「地獍」)之上,相傳靈獸諦聽即白犬所化,聽覺靈敏超凡,專門協助地藏王察知眾生疾苦。
正殿中龕挾祀
【閔公】
【道明和尚】
在本庵正殿地藏王菩薩神龕,另挾祀有「閔公」及「道明和尚」。
地藏王初抵九華山時,遇到地主閔公齋百僧,閔公請地藏王正好補足第一百之數。打齋後,菩薩向閔公請求化一袈裟之地以為修行,閔公心想不過一塊袈裟大小的地,也就慨然應允。未料地藏王向空中拋出袈裟,轉眼間竟然覆蓋了九個山頭,閔公素來便有善念及佛緣,因此也毫不反悔,欣然就捐出了整座九華山。後來閔公和其子均受地藏王菩薩度化,而挾侍菩薩左右,其子亦出家為道明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