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殿二樓 ◆

南殿二樓主祀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名號係源自佛教,「西域記」載:「阿縛廬枳低濕伐羅,唐言觀自在,阿縛廬枳,譯曰觀,低濕伐羅,譯曰自在。」即梵文Avalokitesvara之意譯,Avaloki(觀)tesvara(自在)。「法華經普門品」謂:「若有無量千百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完成救苦救難十八大願後,證菩薩道,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佛教中記載觀世音為阿彌陀佛的弟子,與大勢至菩薩挾侍阿彌陀佛左右。而在臺灣民間信仰裡,觀世音菩薩則是慈悲救贖、法力無邊,地位極崇高的女性神祇,稱之為「觀音佛祖」或「觀音媽」。唐、宋以前,觀世音皆為男相(如敦煌千佛洞壁畫),嘴角常繪有短髭;宋以後才出現有女性的觀音造像。明代「五雜俎」載:「大士變相無常,而米庄塑圖繪多作女人相,非矣。既謂大士,豈得為女,既謂成佛,則男女之相俱無矣。」法華普門品亦記:「菩薩有三十三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依佛典記,有六觀音、七觀音、三十三觀音。時至今日,觀世音菩薩經常以各種造型出現,如:千手千眼觀音、十八手觀音、十一面觀音、送子觀音、獅子無畏觀音、馬頭觀音、魚籃觀音、楊柳觀音、持經觀音、持蓮觀音等,有說觀音並非僅一神,但一般還是認為觀音係一神多相。

民間所奉祀的觀音菩薩,係由「慈航尊者」投胎為興林國「妙善公主」,至白雀寺出家,最後在普陀落伽山(普陀山,或譯香山)修成正果的傳說而來。以二月十九為觀音誕生日,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日。

南殿二樓挾祀
【善財童子、龍女】

佛教中並無提到觀世音菩薩之挾侍,民間信仰之觀音像,則左右各有挾侍為「善財童子」(一稱善才)及「龍女」(一稱良女或玉女),或許和觀音有「送子」之神蹟不無關聯,「觀音慈林錄」載:「宋翟楫,京師人五十無子,繪觀音像虔禱,其妻方娠,夢白衣婦人,以盤送一兒」。

善財童子為福城五百童子之一,因出生時有各種珍寶隨之湧出,而得名「善財」;善財曾在嚴幢婆羅林中聽文殊菩薩說法,得悟根本智,後南遊經過一百五十城,參訪拜見觀世音、彌勒佛等菩薩,因此民間常在觀音、彌勒、文殊等菩薩側,以善財童子為挾侍。明代傳說故事「西遊記」,則是寫紅孩兒為觀音收服後,成為座前挾侍童子,雖不足採,但亦經常為人所津津樂道。

至於「龍女」,則常做持花仙女造型。維摩詰經載:「時維摩詰室內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悉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墜。」敦煌壁畫中,常可見到飛翔於天際雲端,彩帶飄飄之仙女,或奏樂、或歌舞、或拈花,以表達對佛的崇敬。至今民間在塑繪佛像時,仍會以仙女挾侍,而廟頂雕繪、剪黏,也常可見到「天女散花」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