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將首

在文武大眾爺祭典時,擔任地藏王菩薩、大眾爺出巡護駕之「官將首」無疑是迎神行列當中最醒目的角色之一。
事實上,此種形式之神將團體正是發源於本庵文武大眾爺祭典活動,如今不僅名震全臺,更而帶動不少陣頭學習效仿,和傳統「八家將」、「十家將」等同為廟會中最常見之官將團體。
有研究者認為「官將首」係地藏王菩薩之護法,此一說法或許本於其護駕出巡職司反推而來,並未見於佛教典籍記載,今日所見一般供奉地藏王菩薩,係以道明和尚、閔公挾侍,而非特定之護法神。
且若以地藏王菩薩「護法」職司稱官將首,則其奉祀於南殿而非如韋馱、伽藍護法侍於正殿,亦有未盡合理之處。
然而民間信仰原無須強加探究或解釋其合理性,信仰之可貴主要仍在於,參與者是否透過特定儀式過程,獲得一定程度之滿足與慰藉。
即以「官將首」於臺灣萌芽發展近六十年,且影響傳播可謂深遠,此一神將團形式之社會文化意涵顯然更值得吾人詳加瞭解與重視。
有關民間廟會中扮演「軍將」為主神服務之習俗,溯自閩籍移墾者之原鄉即有,而臺灣各地相沿亦盛。如近人王國璠所著「臺北市歲時記」關於五月十三霞海城隍祭便載有:「祭典於十一日午夜開始,紳商各界,奉神遊境。由 香客扮飾劍童、印童、文判、武判、牛、馬、山、金、謝、范六將軍開道,停鑼息鼓,默默前進,名曰暗訪。次日繼續暗訪。十三日,始為神誕正日,各住戶一律懸 燈結綵,焚香點燭,祀神宴客。神於九時許巡境,十番鼓樂繼之以臺閣、綵亭、花擔、茶擔…最後方為晃晃蕩蕩高視闊步之六十將,拱護城隍爺神駕,巡視街頭。相 值者皆合掌禮拜,匆匆趨避,使人不勝莊嚴威猛之感。神輿之前,有戴紙枷,著皂裙女子十餘人,披髮裸足,踉蹌往行,俗稱「桍枷」;又有手執掃帚,沿途清掃 者…據云皆係信士弟子虐身自懺之意。」據本地耆老稱,昔日文武大眾爺遶境時,亦有「桍枷」者隨行以贖罪。至於信眾扮演神差、神將之緣由,一般說法有兩種, 一是由古代驅逐疫鬼之儺舞演變而來,「周禮˙夏官」載:「方相氏掌熊蒙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率百隸而時儺,以索室敺疫。」即儺之始。此類戴 面具或畫臉,著特定衣物,持兵器以戲劇舞蹈動作驅除疫病、惡鬼之行為,普遍存在於原始人類社會;對照今之廟會神將儀式與功能,亦幾無二致。
另一類扮將緣由係為「還願」,則顯然較接近於本庵廟會由來已久之「扮將」與「隨香」文化。此一風俗相傳亦甚為久遠,清代顧鐵卿著「清嘉錄」卷三對於信眾在神前許願動機與還願方式,有極生動之描述:「人病,其戚若友,聯名具疏於廟,以祈神佑,謂之保福。
或許願於神,病既癒,富家召優伶演戲,供獻冠袍華履;貧瘻之子,亦心倩祝史獻牲。…女子為後宮侍從,男子為廊下隸卒,署名腰牌上,注服役月日年紀。或病者暗充罪人,有畢生為神犯者,有歷五年、三年為滿者,謂之暗犯。」以擔任「廊下隸卒」做為還願之交換條件,較諸「召伶演戲」顯然更具身體力行之奉獻誠心。
本庵自日治時期以來,文武大眾爺遶境時即有擔任類似「廊下隸卒」之還願扮將者,惟當時並無固定人員,亦無編制或陣法,本地人稱「打將」、「將腳」或以八代表各路兵馬而統稱「八將」。
初時由各祭典活動所贈感謝旗可知多稱為「八將首」,亦有稱為「神將首」;而「官將首」之名稱則見於民國四十五年板橋慈惠宮之「賞 一父三子官將首」錦旗,此一名稱為後之傳習者普遍採用,至今成為定名。
民國八十四年迎神遶境再分出「頭前區」,第一年遶境係由中港厝徐君恆等人支援,隔年在中港厝教導下,頭前區亦成立官將首團;至此三組官將首各負責一區遶境。
由於彼此間互有師承關係,且同為地藏王菩薩及文武大眾爺出巡服務,因此各組間自來即相當和諧親密,並無競爭或較勁情事。

陰陽司官陰間神明輔史,審理陰陽兩界善惡分明。

損將軍手持三叉尖槍護衛出巡 ,遇惡人則減損其壽命。

藍面增將軍手持虎頭牌、手銬、鐵鍊護衛出巡 ,遇善人則增加其壽命。

紅面增將軍手持火籤、手銬、鐵鍊護衛出巡 ,遇善人則增加其壽命。

虎爺將軍威猛英姿 ,肩扛虎頭鍘引路開道斬兇除惡。

引路童子意寓白鶴高飛 ,手持木雕如意事事圓滿如意。

官將首燈區

2022年2月4日至28日,於新北大都會公園舉行「2022新北燈會」,主題為「燈會劇場」共分為七大燈區,融入新北大都會公園場域環境,加入台灣傳統民俗與異國風格等多種元素。
在「廟埕搬戲」燈區裡,有六座以發源於台灣的官將首起源地新北市『新莊地藏庵』為概念,官將首臉譜藝術燈,讓民眾感受傳統文化資產與現代燈藝結合之美,營造燈會劇場藝術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