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廟緣起 】

新莊號稱台灣北部開發最早之古城,草創於清朝康熙,雍 正年間,極盛於乾隆時期;闢埠已有二百八十餘年歷史,昔日有「一府、二鹿、三新莊」之美諺;至今仍人文薈萃,工商發達,文教勃興,境內寺廟眾多,古蹟通 處,是典型的新舊文化融合,創新成功,生機盎然,蓬勃發展的工商文化大城,交通建設的通暢,使新莊的發展,朝向全功能的都會中心邁進。
乾隆年間新莊民眾見內、外塚地有許多離鄉背井致懷憂以終,或受瘴癘之害而客死異域者,除感念這些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功勞,也憐憫其香煙無繼、孤魂無依,於是倡議建廟以垂永祀。本庵主祀地藏王菩薩,因而名為「地藏庵」,不過由於大眾爺之威靈遠播,民眾多習慣稱為「大眾廟」或「新莊大眾廟」。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西元一七五七年),頭前庄陳謙興捐塚埔之地,並蓋地藏庵。本庵自創 建以來,曾歷經嘉慶十八年(西元一八一三年),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明治四十四年(西元一九一一年)及民國六十一年(西元一九七二年)等六次重 修,廟貌巍峨,氣勢非凡。相傳最初僅奉祀文武大眾老爺,最後才供奉地藏王菩薩。據學者研究,認為大眾爺是無主孤魂中的鬼酋,所司為陰曹刑事職務,專司管 理,取締類似有應公這類的厲鬼,因係陰界司法權,職司監糾管制陽世罪惡之徒亡靈審理執法工作,伸張正義,故頗為一般庶民所崇奉,信仰極深。

而地藏王菩薩為佛教五大菩薩之一。
「地藏十輪經」稱衪「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是以名「地藏」。地藏王菩薩以 大願聞名;「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最為人傳誦。世人通尊為幽冥教主,專司人間善惡,主管冥界,普渡六道眾生,引導五濁惡世,誠大悲大 願。「地藏菩薩」及「大眾老爺」為天理道德見證之表徵。所謂陽法易躲,陰律難逃,正闡明因果報應之定理,令人人起心動念循正道,防患惡念於未然,對匡正人 心,安定社會秩序,有莫大裨益。信眾衷心信仰,信眾日增,為台北「地藏王」「大眾爺」信仰之重鎮。
乾隆二十二年創建的地藏庵,年代僅次於慈祐宮而為新莊 第二古老之廟宇。不過本廟建築並未座落街市核心區域,而是在新莊街東北邊的荒埔塚地間,座向則是西朝東。溯其原因乃在於,本廟之創建是應「祭厲以求平安」 的傳統觀念而設。自古人們咸認為,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會變成「厲」,帶來不祥與災害,必需使其受香火祭祀,才不至於危害地方;春秋載:「鬼有所歸,乃不為 厲。」便說明了此一思想的根深久遠。因此,在臺灣各處普遍有「厲壇」、「大眾壇」、「大眾廟」的設置。
新莊大眾廟雖然是以「祭厲求平安」的原因創建,不過很快的便因為各種靈驗事蹟和歷來地方上許多領導人物的參與,而成為新莊最興盛的香火廟之一。加上新莊地區都市面貌的逐漸更新,地藏庵附近也早已不再有荒塚野地的景觀。

近年來,農曆五月初一的迎神活動,更成為北臺灣最熱鬧的民俗盛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