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築之美 】

本庵創建及早期建築規模與外觀,已難考,惟由現存最早檔案照片(應係黃謙光等所倡修,吳海同設計)可知,自清季以來,本庵廟貌雖有改變,但均維持前、後殿及左右各一護龍之格局。

昭和年修廟以前之廟貌,前殿為三門格局,前口退凹,檐 柱為木質而非石雕龍柱,屋頂上素樸而未見太多裝飾。正脊兩端作燕尾,中段(明間部份)正脊升高另作一對燕尾和垂脊,形成前後坡都可見四燕尾、四垂脊的屋 頂,惟屋簷並未斷簷口抬高,此種增加曲線裝飾的「三川脊」做法在清代及日治時期甚為流行,其目的是使屋頂更顯華麗大方。前殿左右各一過水門連接護龍,既有 利於遮陽避雨,也可加強夜間門禁防護,至於護龍內部及後殿格局,已無法確知。
昭和年間黃淵源主持重修,仍由新莊大木匠師吳海同設計,此時寺廟格局 和屋頂做法已有新的流行樣式,隨著更多強化材料如紅毛土(水泥,當時習稱,如大正年重修下泰山巖碑記可見此用語)、機器鋼磚,和新式營造技術的大量運用,建築體也較從前高大而繁複。此時期本庵前殿屋頂改為「假四垂」設計,從硬山(下山)中央挑高一座歇山屋頂,由四點金柱支撐;雖然在「空間地位」和「建築高度」上次於正殿,但前殿卻是廟宇建築的「門面」,此種挑高屋頂設計可使廟貌外觀更顯宏偉高大,而普為當時各派建廟名師所愛用,如漳派陳應彬、潮派吳海同 等。
由於「皇民化運動」影響,屋頂改用黑色日式平瓦及丸瓦(筒瓦),正脊僅略作彎曲,兩端略飾極小之燕尾岔,正脊、垂脊、斜脊均以日式鬼瓦收頭。前殿、過水間、護龍屋頂並未見有泥塑、剪黏等,僅在歇山下以挑栱及垂柱裝飾。大殿正脊則加高並作翹尾,以提升屋頂高度和增加裝飾面積,其上作雙龍拜塔。

隨著道路交通建設完成,以及開採技術進步,大量的觀音山石等材料亦廣泛運用於此次修廟,包括龍柱、石獅、石雕壁堵等。

殿置石雕「上天下地」雙龍柱一對,大平由新莊李泉成號雕刻,小平由臺北合發石店雕刻,今仍存大殿後廊;大殿置石雕蟠龍柱一對,今亦存大殿後廊;天井登大 殿階梯下置石獅一對,階梯上欄杆置小石燈一對;廟埕設日式石燈亭兩對。
此次修廟之格局,除民國三十九年將日式屋頂改回傳統 樣式外,大抵維持至民國六十一年,才擴修及增建,至民國六十五年農曆九月竣工。擴修部分為前殿屋頂全面改作,頂山正脊加寬、弧度加大,脊堵飾交趾陶、剪黏 等裝飾,脊墜作獅子滾繡球,其上並增西施脊,燕尾起翹弧度極大,脊上作雙龍及福祿壽三星。垂脊上作捲草,脊尾作亭景人物牌頭;斜脊以捲草收頭,脊上作飛鳳 剪黏。下山正脊兩端作燕尾,脊上飾雙龍;垂脊上作團紋剪黏,脊尾作亭景人物牌頭;斜脊以鰲龍收頭。左右過水間屋頂部分,正脊作燕尾,脊堵亦升高並飾以大量 剪黏,脊頂作雙龍搶珠;垂脊上作捲草,脊尾作人物帶騎牌頭。
民國六十一年修廟時,新增南、北殿並加四垂拜亭,由於本庵向以文武大眾爺信仰為盛,新建南、北殿及拜亭工程,亦使十殿閻王及文武大眾爺殿之空間地位實質高於左右護龍之其他廳室。

入口牌樓最早係建於民國五十三年,由陳和由設計,至民國六十二年因後村圳加蓋工程開始進行,本庵入口小路旁之後村圳分流亦同時加蓋,路面拓寬,因此將原建築拆除,新建較大牌樓並重新安放石獅及燈亭,于民國六十二年十月竣工。
為 使廟基堅固,地坪全面升高三尺,並以鋼筋水泥澆灌,同時將前殿位置前移使天井擴大。重建後前殿牌樓面為五門,過水間不另開門,和以往前殿三門,左右過水間 各一門的格局有了較大不同;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四周設走廊;南北殿及左右護龍均建二層樓;左右護龍外間上方新建鐘樓、鼓樓;所有工程均以鋼筋水泥修造, 結構堅實。民國八十五年落成,同年農曆十一月三日安座。
本庵雖為現代鋼筋水泥建築,但重建時並未如一般廟宇常見做法將天井加蓋樓板、通道或以浪板遮棚,反而還將前殿位置前移以擴大天井。此一設計不但使得視覺開闊、光線明亮,空氣對流也更通暢,不至因香煙燻繞而使廟中文物褪色,或影響工作人員及參拜者呼吸品質。
地坪高度較前後殿及兩廊皆低,可避免在雨勢較大時水漫廊道,中央兩丁石今間鋪六角石板,餘鋪方形石板。天井平時置長桌,供信眾擺放祭品,農曆四月三十暗訪、五月初一文武大眾爺遶境時,此處為進行迎神、請令、喊班出軍,及入廟、繳令等儀式之地點。

大眾圖書館

本庵附設圖書館係為興文教以回饋地方,由陳國治理事長等倡議,經管理委員會理監事聯席會研議通過修建,為地上三層、地下一層鋼筋混凝土建築。
原訂名稱為「藏經閣」,民國六十七年七月興工後,同年 十二月蔣經國總統蒞臨視察,始命名「大眾圖書館」,既是「供大眾使用」,又有「大眾廟所建」之意。民國六十九年四月竣工,九月二十九日上午十時正式開幕。
一至三樓各層九十二坪,地下室三十四坪,合計三百一十坪。一樓為多功能活動及藝文研習場地,二樓為閱讀、自修室,三樓為書庫。
嚴家淦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石碑,原在圖書館與本庵左護龍之間,民國七十九年廟宇改建時,因前殿及護龍前移,才將石碑遷至現在位置。

活動中心大樓

民國七十七年乙巳年間,管監委員會聯席會議當中,全體委員提倡創建活動中心大樓,以利老人鶴齡交誼中心,暨信徒地方團體等之活動場所,發揚固有文化,普及濟世眾生之福利。經管理委員會監事聯席會議通過,興建活動中心大樓,佔地二百五十一坪五,為地上五層、地下一層建築,建坪八百七十五坪。民國七十八年二月開工興建,至民國八十一年六月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