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殿同祀 ◆

正殿左龕
【境主公】

境主公也稱「統境公」、「境主尊王」或「統境尊王」,為廟境所在地的主管神祇,其神格約近於土地神。有些廟宇的「境主公」和「土地公」是在同一神龕祭祀,或亦有只拜「境主公」或只拜「土地公」者,以其功能或性質相近也。

其實此二神其實還是有些不同的,「土地公」是某一土地區域的主管守護神,如田頭、田尾、庄頭、庄尾或街路、山野土地, 乃至墳塚后土等,此點殆無疑義。而「境主公」的職司,一般有幾種說法,有說是廟宇建築所在土地範圍的守護神,不過此一職守似乎應屬廟宇落成「安龍謝土」時 所安的土地龍神。另一種較普遍的說法則是廟宇「祭祀圈」範圍內的守護神,其「轄區」隨著主廟的祭祀圈大小而定,往往跨越數個土地公祠廟所在地。

以上這兩種說法或無不妥,不過「境主公」顯然較常見於閩籍移民所建的信仰中心,細考其名稱由來,其實可溯至福建的行 政區,自元代以來即有舖、境、都、社等劃分,一般縣城、街市大約都屬「境」的層,也因此各區域廟宇所祀地方管轄神也就稱為「境主公」。也有人認為,有城 (城牆)和湟(護城河)的地區,其護境神為城隍爺;沒有城池範圍的村莊市鎮,其護境神才稱為「境主公」或「統境尊王」,有些地方甚至還建有以「境主公」為 主神的廟宇。

就「城隍」級的職司而言,境主公除了保境佑民之外,同時也和城隍一樣還有司法管轄權,因此在主神左右往往還配有文武隨從或「文判」、「武判」等。

正殿右龕
【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民間俗稱「註生媽」,認為是掌管授子,庇佑懷孕至生產過程,以及保護幼兒平安長大之女神。由於自古以來人們對於「傳宗接代」的觀念極深,因此臺灣各地崇祀註生娘娘甚為普遍,且多陪祀於廟內相當明顯重要之空間。

民間祭拜註生娘娘既盛,其傳說故事自也相當多,有認為註生娘娘即「臨水夫人」,也有說註生娘娘就是「陳靖姑」。

梁茞林「退庵隨筆」載:「吾鄉婦女,必崇祀臨水陳夫人,所傳靈異事蹟,非盡無因。嘗閱十國春秋,乃知為陳守元女弟,守元閩人,以左道事閩王璘,復勸王昶作三清殿於禁中也。有女弟名靖姑,嘗餉守元於山中,遇餒嫗,發簞飯飯之,遂受秘籙符篆,役使鬼物。永福有白蛇為孽,數害郡縣,或隱跡宮禁,幻為人形,王璘召靖姑圍驅之,斬蛇化三女子,潰圍而出,飛入古田井中,靖姑圍井三匝,乃就擒。惠宗詔曰:蛇魅行妖術,逆天理,隱淪後宮,誑害百姓,靖姑親率神兵,服其餘孽,以安元元,功莫大焉。其封靖姑為順懿夫人,食古田三百戶,以一子為舍人,靖姑辭食邑不受,乃賜宮女三十六人為弟子。後逃居海上,不知所終。今廟中有舍人塑像,又有三十六宮位,蓋本於此。」

民間最普遍的說法,大約與此相同,認為註生娘娘是五代時福州府古田縣臨水鄉人,陳守元之女,名靖姑,一作進姑,因施飯予飢餓老婦,而得傳神仙法術,成為收妖、救產之神。因其出身地,也稱為「臨水夫人」,或以姓氏稱「陳夫人」。臺灣民間祭拜註生娘娘,常隨祀有「三十六婆姐」即是由三十六宮女相沿而來;不過亦有配祀「十二婆姐」,或配祀「二婆姐」,或只敬奉主神者,這也正是民間信仰的多元變化與多樣風貌。

也有些人認為「註生娘娘」和「臨水夫人」並非同一神,傳說臨水夫人是唐代宗大曆二年正月十五日生於福州府,為陳昌之女,名字也叫靖姑ÿ。不過比較兩者斬蛇收妖、救助產婦的傳說故事,除了年代不同之外,其姓名、出身地、事蹟等幾乎大同小異;由於年代久遠,且均非正史所載,因此究竟「註生娘娘」和「臨水夫人」是不同的兩神,或因年代久遠而「一神多化」,也實難以詳究了。

除了求子、求生產平安之外,民間也常帶小兒拜請註生娘娘收為「契子」,希望藉由其降妖伏魔的神力,保佑兒童平安長大。因此「註生娘娘」在民間信仰中可說是極為重要,且非常受到崇敬的女性神祇。

至於封神演義當中,亦有關於姜子牙封「生育神」的故事:擺設黃河陣,並靠金蛟剪、混元金斗兩樣神器重傷仙凡無數的雲霄、瓊霄、碧霄三姑,雖然被元始天尊老子所制伏,但最終仍得寬典,受封為生育之神:「奉敕封爾執掌混元金斗,專擅先後之天,凡一應仙、凡、人、聖、諸侯、天子、貴、賤、賢、愚,落地先從金斗轉劫,不得越此,為感應隨世仙姑正神之位。爾當念此鸞封,克勤爾職。雲霄娘娘、瓊霄娘娘、碧霄娘娘,以上三姑,正是坑三姑娘之神。混元金斗即人間之淨桶,凡人之生育,俱從此化也。」雖然封神演義是虛構的故事,不過民間也常據此而有傳說,認為雲霄娘娘(或雲霄、瓊霄、碧霄三姑)即註生娘娘,金蛟剪和混元金斗正是斷臍、接生用的剪刀和產盆。

正殿同祀 【韋馱神】

韋馱神,也稱「韋馱菩薩」或「增養天王」,為佛教護法神之一,所以也稱「護法韋馱」。

靈威要略載,東、南、西、北四大天王各統領八大將軍,南天王屬下有一將軍姓韋名琨,即韋馱。據說魔王曾盜取佛牙舍利,幸得韋馱疾步追回,因此一般也認為韋馱是善走之神而有「神行太保」之稱號。玄奘法師所譯「俱舍論」稱,韋將軍在東、西、南三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護法最力。

韋馱原係釋迦牟尼的護法,不過一般佛教寺院都會借請韋馱神及伽藍神護持,或立於院門,或守護大殿。除了保護佛法之外,韋馱菩薩也還負責驅除邪魔,因此其神像均為身著甲冑,手持金剛杵的裝束。

正殿同祀 【伽藍神】

伽藍為梵語「僧伽藍摩」音譯的略稱,其意為「白象園」,即僧眾所居住的園林;因此一般都稱佛寺為「伽藍」,把守護佛寺的神也稱為「伽藍」,因此伽藍並非單指一神而係多神

佛經裡提到,有十八神護伽藍(佛寺):一、美音,二、梵音,三、天鼓,四、歎妙,五、歎美,六、摩妙,七、雷音,八、獅子,九、妙歎,十、梵響,十一、人音,十二、佛奴,十三、頌德,十四、廣目,十五、妙眼,十六、徹聽,十七、徹視,十八、遍視。

一般所見的伽藍神造型,為紅臉、長冉,身著甲冑,手持法器(本庵伽藍神右手持斧),其外型和關聖帝君頗為相似,民間亦有說關聖帝君就是護法伽藍之一,而稱關公為「伽藍爺」或「伽藍尊王」,有些寺廟之伽藍神即手持關刀。